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街道圖從前,由福建、廣東移居到臺灣開墾的人,不但個個成功,而且比留守在家園的人,生活要好得多,於是,在清高宗乾隆年間,從廣東嘉應州,由政府顧問組織(類似徵詢機構)中,朱、有、溫三姓人士,以分工合作的方法到台灣開創天下,不久,參加的人就蜂擁而至,這時的台灣,比較好的環境,早已經有人捷足先登,所以晚到的「諸協和墾業團體」這些人,只能在人跡未到的丘陵山坡地帶立足,反而更顯現出他們披荊斬棘的精神。

鄉村即景一行人再往遠處眺望,發現壢谷中央有一座小山獨矗,猶如一隻爬行的大龜,因此人稱它為「龜山」。眾人在山坡邊的龜首山下的溪河邊,築屋居住,依口語就成「楊梅壢」的地名。在大家的鼎力開墾下,楊梅壢地便成了一塊肥美的田園,在四周山坡地帶的楊梅樹林,更是花香遍地。至於在東南方老坑山上的平埔族,眼見漢民勤奮的開墾,彼此和和氣氣,衣食溫飽無慮,很是羨慕,所以在雙方的默契下,以燕子窩〈永寧里老坑口〉作為彼此交易的場所,平埔族人將山地打獵所得的珍禽異獸,與漢民種植的五穀青菜交換。於是大家和睦相處,並有買賣往來。

當他們一行人,從沿海的新屋崁頭厝〈今永安漁港〉登陸,沿社子溪流溯河而上,一路跋山涉水向前行時,發現群山環繞的壢谷〈客語,指四週較高的小山地,中間有傾斜溪谷的小盆地〉,遍地都是茂密的楊梅樹林,這時正值三、四月間,像彈丸般的紅紫色果實,滿樹纍纍,有人採摘一嚐,甜中帶酸,滋味獨特。建築物

當楊梅壢各地開闢之後,就形成了漢民族的聚居地,族人不但與老坑庄山林中所居住的平埔族人和睦相處,而且也和來台開墾祖籍泉漳及廣東嘉應的客籍人士和睦相處。以後,泉、漳籍居民遷移他處,留居此地多是廣東籍的客家人,因此楊梅壢便成為客家人分佈的地方,祖籍多為廣東嘉應州的四縣移民,所說的語言為「四縣客語」〈四縣為廣東省嘉應州轄下的興寧、長樂、平遠及蕉嶺縣。嘉應州於民國成立後,改稱梅縣。四縣轄區內民眾所說的客家話,即俗稱四縣客話,為我國客家語系的主流之一〉。 定居在楊梅壢谷中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相處融洽,地方安定,與桃園縣早期各地紛紛發生的械鬥大不相同。於是,楊梅壢安定和睦的名聲,就傳揚各地,成為大家所羨慕嚮往的居住處。村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