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客家美食

客家族群由於長期在遷徙中漂泊,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性,對於吃雖不十分講究,但是,卻十分具有特色。客家族群分佈大多聚集於丘陵地,語言以海陸與四縣為主,而在客家菜上也有些許差別。如北部餐廳出現的客家菜,經常以「金桔醬」為主要的沾料,沾拭著各式肉類,風味絕佳。南部餐廳則以九層塔加醬油沾拭各種肉類,香味四溢,別有一番滋味。從北至南,客家餐廳一家一家矗立於街巷中,因風俗習性的不同,所以,口味也有所不同。 一般而言,客家菜最大的特色,是烹調技巧:燜、炒、燉,和醬料的使用恰到好處。豬的內臟也是客家人拿手的好菜之一。如豬的大腸,經過客家人手藝,配上剁得細而短的嫩薑絲,與分量剛剛好的醋、調味料,就成為楊梅市客家庄的名菜,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地人,過境楊梅用餐時,一定少不了點一道正宗風味的客家菜--炒豬腸。 吃遍山珍海味之餘,是否很久沒有嚐一嘗客家菜了?路過客家庄,路過楊梅時別忘了嚐一嚐客家菜你一定會覺得不虛此行!

客家信仰

千百年來,宗教信仰是中國人的心靈生活依據。客家人也不例外,逢年過節,或紀念日祈福還願,都會到廟宇、佛堂燒香拜佛,以求順利平安。在眾多神祇仙佛中,客家族群祭拜的有義民爺、三山國王、三官大帝、媽祖、伯公。另外,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關聖帝君、神農大帝、王母娘....在這麼多神祇中,以義民爺、三山國王為客家信仰之代表。在臺灣只要有客家人開墾的地方,就會有三山國王廟,三山國王是從廣東省揭陽縣傳來的,在臺灣客家鄉鎮,至少會有一座三山國王廟。 另外,從桃竹苗地區跟鄉鎮與跟縣市的十五大庄慶讚中元的祭典中,可以溫馨而親切地感受到客家族群對義民爺的尊崇與信仰。 義民爺廟自清朝道光十五年(西元一八三五年)舉辦公祭,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。義民廟總廟,懸掛有清朝乾隆皇帝御筆「褒忠」敕旨,而總廟座落於新竹縣新埔鎮下寮里四十三號,義民爺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,神聖而崇高。 目前客家人分佈在世界各地,遷移,可以說是客家人深刻的集體記憶,所以原鄉的情感認同,往往成為世界各地客家人相互團結的基礎。但也因乃過於強調原鄉情結,使客家人忽略現實生存的土地與自我族群的深刻關係。所以有人說:「客家人只認宗親!」許多時候,自成一個社會群體。

婚喪禮俗

客家人的婚喪禮俗,都遵照傳統家禮或習俗而進行,雖然有許多觀念不再那麼保守的人,開始為這些繁雜事項進行改革,動作卻不敢太大,因為兩件被視為人生重要的事,在上了年紀的人之心目中,絕對不容許有任何草率的行為發生。
如婚禮中的講起、偷看、合婚、過定、圓聘、迎娶、謝媒、回門....都有一定的步驟,不能輕易跳過迴避。以「過定」來說,男方要準備的東西不少,除了依女方要求的聘金之外,還要有金器(如金戒指、耳環、金項鍊、金手鐲)、備辦壽金、禮炮、糖果、米糕、冬瓜、茶燭之蔬盒,依女方要求的禮餅,與六個紅儀。

在客家族群喪禮中,從遮神位、關貓、乞水、壽衣、套衫、倒食、報白、至棺、小殮、停柩、哭喪、辦盛、帶孝、孝服、做齋、大殮、出殯、安靈、器路頭、做七、開青....都有一定的規矩和儀式,決不容許有差錯,否則對後人不利。

隨著環境的變遷,也隨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昇,與西洋文化的侵襲,許多習俗已不再被過度堅持,如公證結婚、火葬....隨著習俗的改變,許多年輕客家族群,也不再抱著農民曆行事,而且有更多的人至今仍然看不懂農民曆,無疑是文化轉變過程中一件憾事。

客家山歌

客家山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,與鮮明的地方色彩,在體裁上,分為傳統山歌、道情、敘事與新的山歌,由於客家人所居住的地方寬廣,加上受到各地語言、文化所影響,所以,客家山歌的曲調、節奏、結構和演唱風格也有些許差異。

客家山歌透過優美的旋律來表達演唱者的情緒,同時也透過生動而貼近生活的語言來表現內容,而山歌中所選用的節拍,十分多樣化,但用得最多的2/4和4/4拍子。

過山調:屬於歷史較長遠的歌曲(俗稱老山歌),旋律起伏較大,高亢遼闊,古時候都為扛擔走路,或上山勞動、翻山越嶺時所唱的山歌。

山歌仔:由過山調演變而來,大部分為即興創作,平穩而動聽,一般為採茶時所唱,一人唱而多人附和,生動而活潑。

平板調:由過山調與山歌仔演化而來,曲調輕快而流暢,也廣為年輕一代所接受。

最近,一種更輕快的小調,也逐漸在客家山歌中佔有一席之地,由於隨性所唱,經常可以舒吐心中鬱悴,也成為現代客家人的文化資源。

生趣客家話

◆ 天轉笠嬤花◆ 關公賣豆腐◆ 缺喙仔食米粉◆ 老虎食烏蠅
◆ 三十歲牽孫過橋◆ 棺材肚點香◆ 食了砒霜餵老虎◆ 家官同薪臼睡目
◆ 老和尚看花轎◆ 老鼠跳落壟糠堆◆ 當衫褲買酒食◆ 狗落火囪
◆ 阿義哥打紙炮◆ 半夜看日頭◆ 睹到丈命唉喊佢阿嫂◆ 老鼠拖秤砣
◆ 臨天光介鬼◆ 懶薪臼睹到惡家娘◆ 閻王的長年◆ 豬仔籤死正講價
◆ 膝頭戴帽子◆ 蜈蚣蟲入雞籔◆ 新聞紙做衫◆ 隔山打銅鑼 
◆ 閹雞仔屙白屎◆ 蛤蟆頦吊算盤◆ 腳底打脈◆ 張伯姆的好手腳

勤儉是客家人美德

勤儉樸實一直是客家族群給人的印象,也因為過慣了「清貧」的生活而使得許多上了年紀的客家人,除了對小孩的教育費用可以大方支出之外,舉凡日常生活開支,始終抱持著能省則省的原則,可以配鹹冬瓜、鹹魚、鹹菜吃飯,仍不願意把雞鴨鵝豬肉端上桌,除非有客人來;也因此讓許多人將上了年紀的客家人與「猶太人」劃上了等號。

對客家族群來說,這是相當不公平的。然而,對於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來說,有多少人能想像四、五十年代這些往事有多少人知道,為了讓下一代能夠接受更完整的教育,目前六十歲以上的客家人曾經有一餐沒一餐地省吃儉用,並普遍罹患了營養不良症!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叉點上,年輕一代的客家人,他們對金錢的觀念已經不在那麼斤斤計較了。物質生活膨脹了他們的慾望之後,有多少人會相信當時的學生在物質缺乏的日子裡,上學沒有鞋子穿,只有用厚厚的紙板剪下鞋子的模樣,用繩子一綁就出門了,而不是現在一雙上千元的名牌鞋。書是用一塊布包裹,而不是破了舊了可以換新的帆布,或防水的多功能書包。學生或外出工作的人,午餐的飯包裡有鹹魚就是佳餚,而不是以麥當勞雞塊、漢堡、可樂,或雞腿、排骨飯當午餐。在楊梅市大平里一個風光明媚的村落,發現了傳統的陀螺被年幼的小孩耍得團團轉,與看到一群小孩穿上時髦的直排輪相互追逐的情景,傳統與現代的界限似乎模糊了許多。

許多人一直認為客家人比一般族群的人吝嗇,事實上,在整個大環境下,客家人因為早期居住於貧瘠之地,農作物收成有限,而且缺乏經商經驗,致使整個理財觀念趨於保守,於量入為出的拘束與限制下,一般人就以為客家族群是比較吝嗇的族群,對客家人來說,無疑是一項不大名譽的汙辱。由於客家族群投人種田、種茶的農業經營者多,一年生計都必須靠農作物收成、販賣之後,變換了現金,才有機會購其他日常生活用品,對於日常生活中,亟需現金運作之場合,只有向隔壁鄰居暫時週轉,或向親朋好友借貸,甚至於市集雜貨站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,也都以賒帳的方式,一直要等到農作物收成販賣,家中飼養的家禽家畜出售時,才有錢歸還。在如此貧困的生活環境下,客家人從小就為錢所困,一直無法有效改善,所以,長大後,對於金錢的運用,也十分謹慎。在處處是商機,而處處是風險的投資環境下,客家人是比較保守的,有幾分錢做幾分生意,很少會借貸投資,也因此而常失去了許多賺錢的機會。

節儉是傳頌美德

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,客家族群理財觀念也有了改變,昔日量入為出的觀念,在年輕一代男女心目中,已經蕩然無存,令年長的客家人滿腹牢騷,不以為然。當消費型態改變之後,年輕男女已經走在流行尖端,名牌衣飾、皮鞋之外,連代步的交通工具,也非外國進口車不可,而菸、酒更是舶來品,國產菸酒絕不碰手....許許多多崇洋行為與現象,使得這一代年輕消費族群,重新改寫了客家人對金錢的觀念。雖然消費生態改變了,可是,上了年紀的客家族群,仍不能夠接受;生日時,堅持吃豬腳麵線,而不喜歡蛋糕;喜歡在夜市購買便宜的衣飾,而不願意花很高的價錢,買一些高品質的衣飾,因為他們至今仍然認為,只要有取代品,就不需要花更多的錢。如果以此簡樸的行為,而認定客家族群的個性是吝嗇,顯然有失偏頗,多數客家人是無法認同的。「一個錢,打二十四個結」曾經是其他族群對客家族群的金錢觀點,如今已漸漸消聲匿跡了。如果說早期客家人個性的保守,致使許多賺錢的機會於無形中流失,而年輕一代對錢觀念的改變,除了是一種風險外,莫非也應該算是一種轉機!


面對過去蓽路藍縷之路,展望未來,客家族群要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年代,抓住社會動脈,堅持「勤儉」美德,以創造財富,也許是每一位身為客家族群的人所必須冷靜思考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