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客家文化溯源

客家文化溯源

  客家文化溯源目前楊梅地區居民多為客家族群,而這些客家人之所以選擇此地落腳,可追溯至清高宗乾隆年間,從廣東嘉應州來台灣的「諸協和」墾業,篳路藍縷地開墾楊梅,並在此落地生根。經過世代繁衍,開枝散葉,他們傳統的客家文化始終自成一格。


客家守護神

  宗教信仰一直是中國人的心靈生活依據。客家人也不例外,逢年過節或祈福還願,都會到廟宇、佛堂燒香拜佛,以求順利平安。在眾多神祇仙佛中,客家族群祭拜的有義民爺、三山國王、三官大帝、媽祖、伯公等。其中「伯公」(福德正神)在客家聚落裡,因農業為主的生活型態而顯得相當普遍,是客家人精神寄託所在,幾乎每一個客家村落都有護佑村民的伯公。
此外,在客家人心目中,義民爺的地位神聖而崇高。義民爺廟自清朝道光15年(西元1835年)舉辦公祭,至今已有160餘年。從桃竹苗地區各鄉鎮的15大庄慶讚中元的祭典中,可以感受到客家族群對義民爺的尊崇與信仰。義民祭典已成為北台灣客家族群最大的信仰盛事。

創意神豬嘉年華  而每年舉辦的創意神豬嘉年華,以資源回收物品打造出來的唯妙唯肖的神豬,不僅具有創意且富環保觀念,更展現客家文化的風采,為義民節增添不少趣味。


山歌最經典

  客家山歌一直是客家音樂的代表圖騰,它不但是客家人對於生活經驗、生命情懷的一種表達藝術,更是客家族群凝聚族群意識的一種觸媒。
其山歌民謠的氣質,展現出客家人熱情樂觀的族情性格。相傳客家客家山歌民謠的哼歌習慣,乃源於人們於山間採茶工作的娛樂,這客家山歌反映出客家人不僅工作勤勉,而且寓娛樂於工作之中。
  後來,除了工作,在農閒或親朋好友聚會時,大家也習慣以歌相會,即興編詞演唱或對唱。目前台灣流傳的山歌,可分為過山調、山歌仔、平板調三種主要的調子,任何歌詞都可以由唱的人自己去整理與創作。歌詞中往往表現演唱者之智慧與反應,以及對生活觀察的深刻心得,可說是反映客家文化寫實的一面。


勤儉傳佳話

  勤儉樸實一直是客家族群給人的印象,客家人始終把持著一切從簡的原則,可以配鹹冬瓜、鹹魚、鹹菜吃飯,仍不願意把雞鴨鵝豬肉端上桌,可見客家人勤儉的精神。
由於客家族群以種田、種茶的農業經營者較多,一年生計都必須靠農作物收成、販賣之後,變換了現金,才有機會購買其他日常生活用品。
  在如此樸實儉約環境下長大的客家人,對金錢方面的運用就變的十分謹慎和保守,有幾分錢就做幾分生意,很少會借貸投資。


保存洋樓 守護客家文化

  楊梅富岡街道,仍保持著民國18年肇建初期的基本架構,其中又以富岡火車站前的呂家聲古屋最具特色。這座呂宅洋樓屋主呂家聲是日據時代楊梅的聞人。曾擔任當時楊梅壢區長,宅邸為昭和4年(1929年)所起建,前後歷時2年半,於1931年完工。
  呂宅至今仍保持著造建初期的基本架構,匠師據說是來自楊梅的郭福,為一跨五間接屋店面的兩層樓式巨型洋樓,屬巴洛克式建築,屋頂為硬山擱檁兩坡水,正中央有穹窿頂、雙騎樓柱,外牆以灰黃雙色洗石子與清水紅磚裝修,二樓並設有弧形凸窗,還有海灘窗、山牆裝飾、扇貝窗框,其華麗與精緻度堪稱全楊梅近代建築之最。
  呂家後裔之一的東光香鋪,便位於建築物的邊間,屋主呂克修致力保存許多客家文物,並計劃把二樓改成展覽室,讓這些珍貴古物,可以有個完整的棲息地,讓楊梅人或遊客,都能有一個參訪客家古文物的地方,同時也能在楊梅文化的時光隧道中有個難忘的體驗。


客家美食鹹香肥酸最道地

客家美食,共4張

  客家美食可說是台灣客家文化的代表項目,客家文化重建運動的過程中,也把客家美食當成客家文化的中心價值之一。

道地的客家味「鹹‧香‧肥‧酸」

提到客家美食腦海裡馬上浮現梅干扣肉、薑絲大腸、客家小炒等,那「鹹、香、肥、酸」的滋味,讓人一口接一口;還有各式各樣的米料理,粄條、菜包,更是讓人食指大動。
客家菜的特色與客家歷史和精神息息相關,早年客家人多居於山區,為了遷徒時方便攜帶和考慮到工作後的熱量的補充,「鹹、酸、肥」就成了最具鄉土味的客家特色。

燜炒燉恰到好處

客家菜,把燜、炒、燉的功夫,以及醬料的搭配運用得恰到好處。豬的內臟也是客家人拿手好菜之一。如豬大腸、粉腸,經過客家人手藝,配上剁得細短的嫩薑絲,與份量剛好的醋、調味料,就成為楊梅客家莊的名菜。
近年來,隨著社會生活習慣的改變,客家飲食也跟著改變,客家傳統風味重新受到肯定,約略可歸納出幾個特色:保持食物原料的原味、特別擅用香料與沾醬、具有獨特的醬漬食品。最重要的是,每個鄉鎮,甚至村里,都可以找到特屬地方與家常風味的客家菜。喜愛美食的朋友,歡迎到楊梅來品嚐道地的客家風味饗宴。

各式米料理

客家人一向以米食為主,每逢年節、慶典時,家家戶戶就會以自家收成的稻米研磨成漿再配上各種鹹、甜不同的佐料,以蒸、煮、炒、炸等方式,製作成各式各樣精緻可口的糕餅點心,用以祭拜神明祖先或招待親朋好友。
而這也反映出客家人節儉與好客的特質。因早期客家人居住之地較為貧瘠,生活困苦,因此格外珍惜得來不易的食物,把平常捨不得享用的美食,用來敬天地、祭鬼神和拜祖先,希望獲得庇祐;另一方面,因為客家人好客,所以家中常會準備米食來招待客人,所以此一具有傳統特色又兼具美味的「客家米食文化」乃應運而生,傳承至今。
客家的米製食品相當多元化,在傳統市場中仍處處可見多種米食。有以黑糖與芝麻入味的黑糖米糕、閩南人俗稱碗糕的水粄、還有客家莊才吃得到的青草粄(即閩南人的草仔糕)、假柿(類似發糕)、還有口味多種的九層糕(似娘惹糕、有黑糖、紅豆、綠茶等口味)。
傳統市場裡的攤子上琳瑯滿目的各類米食,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口感,經營的店家往往都是已經一代傳一代,至今仍保有客家的風味與風韻。而在地方舉行的創意米食競賽中,更是吸引許多人將自家獨特的米食私房菜拿出來與大家分享。

客家美食粿客家美食鹹湯圓粽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