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梅老街 楊梅區上的「老街」指的是大華街,日治時期這一帶被稱為第四里。現在大華街上的地標是鎮公所,七十年前這裏是楊梅火車站。當時楊梅站是台北與新竹間的交通中繼站,所以大華街附近的商店大部份是布店、米店、漁貨及豆餅的批發商,其經銷腹地上至中壢,下至新屋,也因此這一帶有許多貨運行,當時大華街的繁榮,可想而知。 日治昭和 4(1929)年,縱貫鐵路因原有的路線坡度過於陡峭,將路線北移,楊梅車站亦從舊址(現今之衛生所)北遷至現址,新車站附近形成新的商業區,本地人謂之「新街」,至今仍是楊梅最繁華的地區,以大成路與「老街」相連繫。 「老街」與「新街」相距約一公里,包括了大華街、光華街、梅山東街、復華路、武營街一帶,街道較為狹小,屬於較傳統的商業市集。 梅山東街一帶舊時稱為「東三省」,這一帶大都是小雜貨店,經營小生意的。 當時交通工具為輕便車,車道沿著梅山東、西街建造,一直通往新屋。梅山西街上有一家老店-「葉添菜刀」,現在尚有小小的一間門市店,由於做工實在,許多中南部市場的豬肉攤老板都是其忠實的老主顧。大華街尚有一位台灣的第一位警察博士:「吳俊明」先生,早在留學日本京都大學,取得博士學位後,回台任職於警務處。 「新街」地區的店屋頗具文化價值,亦是楊梅區街存有歷史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,分佈在大成路與楊新路上,大約是 1930年前後興建完成,多為二層樓土角或磚構造,立面裝飾雖不如大溪的繁複華麗,但其洗石子的作工較大溪更勝一籌。其中以大成路62-70號的店屋及250號的台鐵楊梅貨運服務站最為精彩;另外楊新路上的店屋則多以二層清水磚構造為主。「老街」地區以大華街與光華街存在較多的歷史建築,其特色為大多為一層平房與二層留有大露台的街屋為主。 - 地 點:楊梅區楊梅、楊新、楊江、紅梅四里
- 開發年代:大約形成於清乾隆 50(1785)年
- 交通方式:可搭火車於楊梅站下車。亦可搭乘台汽、新竹客運、桃園客運等交通工具。自行開車可行駛中山高速公路或省道台1線。楊梅區街街道頗為擁擠,不易停車,應特別注意
|